点击这里获取免费大流量卡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深圳报道

在Meta探出一条路之后,AI眼镜正待在2025年展开“百镜大战”。2024年末,千元起售价的AI眼镜被推上市场,国内AI眼镜也开始陆续发售商用,并点燃A股市场热情。

作为AI大模型在应用市场的重要落地场景,眼镜正被寄予厚望。

目前推出这类产品的,既有Meta、谷歌这类自研大模型大厂直接下场硬件多年,也有众多创业类公司或供应链背景公司在寻求发展机会。

当然,其中核心就在于如何让大模型的能力真正与眼镜密切融合、在垂直场景有显著效果。

A股市场上,AI眼镜概念也备受热捧。渠道商博士眼镜在2024年8月前,股价大约在11-20元/股徘徊,随着下半年各类AI眼镜消息出现,11月开始,该公司股价开始持续攀升,截至2025年1月2日收盘,公司股价已达50.3元/股。同样,供应链方面,显示、摄像头、代工厂商等公司股价在11-12月也常见超过10%的涨幅。

传统眼镜渠道商突然被热捧,背后在于,众多AI眼镜厂商认为,在早期发展阶段,其较大的市场是替换传统近视眼镜或墨镜,随着AI大模型功能持续优化,再有望进一步扩大覆盖面。而推动近视人群配置有度数AI眼镜的重要渠道就是线下眼镜商门店。

作为被看好的“下一个移动终端入口”,AI眼镜与手机的关系会是怎样,目前厂商间的定位和竞争赛点是什么?

百镜大战

2024年12月,国内两款真正开售的AI眼镜进入大众视野,分别是闪极AI“拍拍镜”A1(简称“闪极A1”)、加南科技智能近视眼镜KANAAN-K1。

闪极科技CEO张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采访时介绍,公司在2023年开始立项闪极A1这款AI眼镜产品,整体规划积蓄了两年。

“眼镜是存在了700年的穿戴设备,距离人类五官很近。可以让AI见人所见、听人所听,从而给AI最需要的数据原料。基于这些,我们认为眼镜是最适合AI的穿戴类设备。”他分析道,闪极AI眼镜重点开发的是AI增强记忆功能。

其产品并不定位为全知全能的助手,其核心是帮助人们时刻记录且具有过目不忘的能力,第一性原理是人类的外置大脑、解决数字孪生问题。主要做理解记忆、存储、向量化压缩等功能。

张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闪极AI眼镜的目标不是取代手机,而是颠覆手机的未来。“我们认为,在未来很长时间内,手机都会是人类最强的智能终端。我们想让AI眼镜做手机的最强辅助,当人们不想使用手机时,可以体验到手机生产力的功能、简单易用。”

在他看来,AI眼镜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与手机共生,由此前者不需要额外有主机驱动显示、可以运行所有功能和系统,预计未来两三年内将是人们类似“第二手机”的存在。

此前,国内厂商亿道信息、Looktech、Rokid、影目科技等已陆续发布AI眼镜解决方案,只是上市时间在2025年上半年,定价在千元不等、最高达5000元。

张波透露,其目标是完成年出货50万台、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,即可实现盈亏平衡。

手机厂商此前多年早已开始对MR品类的探索,只是多定位功能较为复杂,可商用性与价格之间难以平衡。有Meta珠玉在前,功能更为简单的产品定义也落入了这类厂商的眼中。

近日vivo明确提出,旗下MR产品会在2025年9-10月落地,用户可以在全国十几个城市的门店进行体验。

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介绍,vivo的MR团队已达近五百人。对MR的商业化要看生态进程,如游戏娱乐等内容生态;也要定位真正刚需人群。

目前市面上推出的AI眼镜,大多没有显示功能,而主要通过语音交互进行能力落地,例如指挥眼镜拍照、翻译、播放音乐等。从这个角度看,跟vivo的思考方向也有类似。

张波对此进行了分析,“我们认为AI没有重构UI显示界面之前,不会做眼镜的显示部分。因为目前让人类进入虚拟世界的效率不高、没有办法全天候佩戴,现在的UI界面都是基于键盘、鼠标、触屏操作进行设计,未来当用户需要、当UI被AI重构的时候在考虑叠加显示能力。我们第一代产品希望把语音UI做到极致,定义是生产效率工具不是娱乐工具。”

群智咨询认为,AI智能眼镜通过集成音频和摄像头功能,并支持先进的AI大模型技术,实现了智能化与时尚外观的完美结合。由于取消了传统的显示和光学组件,使得整机重量显著减轻,从外观上看几乎与普通眼镜无异,从而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佩戴舒适度和美观性的双重要求。

当然,目前行业主流观点都认为,AI眼镜的未来将走向AR或MR品类,前提是有足够的市场教育、供应链能力更为成熟稳定、内容生态也更为丰富。

生态竞速

要实现一款新品类的快速推出和迭代,一方面需要随着出货量增加来降低硬件成本,进而从价格层面更好普及大众;另一方面则需要应用适配,甚至快速找到“杀手级应用”。AI大模型的出现,为探路多年的MR眼镜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。

财通证券就认为,AI眼镜是大模型落地终端应用的突破口之一,弥补了PC、智能手机的不足。作为基于传统眼镜上发展的迭代品,具有传统眼镜所具备的视力辅助效果,通过嵌入耳机、摄像头、WiFi蓝牙模块等相关硬件,同时具备音频、拍摄、无线通讯等功能,再基于嵌入的大模型基座和上层应用,依靠眼镜长时间佩戴的载体属性,能够极大发挥大模型的优势。

张波也指出,如果一款产品消费者买回去但总是想不起来用,这个产品一定会失败。“我们先服务戴眼镜的用户,不得不戴眼镜可以保证我们的产品持续被用户接受、培养用户习惯,‘AI记忆’是我们洞察到的刚需,是我们未来持续跟用户互动和持续创造价值的关键。”

在引入大模型方面,海外头部科技厂商谷歌、Meta都有旗下自研模型,国内创业类公司则多采取兼容多种类大模型的路径。

张波介绍,公司为此做了长期规划,与每家大模型厂商都开展了合作。让每个大模型接口接入进AI眼镜,最终优选最符合的AI基座模型进行应用。当未来公司资源、资金、数据丰富的时候,再考虑训练自己的模型。

2024年11月,闪极科技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,边缘AI企业云天励飞参与跟投,也与公司在AI能力落地方面有深度合作。

闪极科技CTO潘欣介绍,用不同的模型就可以更好各取所长,比如OpenAI的模型推理能力很强,但是价格很贵,适合解决复杂的推理问题;那么在问题难度不大的情况下,可以灵活使用其他模型。

“我们基于用户体验,选择最合适的AI模型、甚至多智能体,我们认为将来会有很多有私域数据的公司和个人,基于他们领域的数据或者专长,训练自己的模型、打造他们的智能体。我们将来在多智能体系统下有多个模型,将有一定成本优势。”他续称。

只是在调用大模型能力时,如何真正让应用能力深入用户需求、进一步减少时延等问题仍待持续优化。

群智咨询指出,AI智能眼镜向AR眼镜的转换,不仅依赖于硬件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,还对AI大模型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目前,AI智能眼镜中的AI定义及其具体使用场景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发展,探索和开发更多实际应用场景,使AI智能眼镜能够在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娱乐中发挥更大作用。

“今年底到明年将会有大量智能眼镜新品上市,也会有更多玩家进入。多元化的参与方为市场提供了更多品牌、产品及价格可供选择。后续在AI多模态交互体验、拍摄像素、续航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,从而持续带动该市场增长。”IDC中国研究总监潘雪菲如此对记者指出。

中泰证券认为,2018-2021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规模持续增长,预计2024-2028年将随消费者应用场景增多而进一步加速增长。AI智能眼镜赛道目前的发展阶段,可以对标2014年的智能手表,后续放量可期。

点击这里获取免费大流量卡

如果您喜欢本站,点击这儿可以捐赠本站
这些信息可能会帮助到你: 联系作者 | 报毒说明
修改版本软件,加群提示等均为修改者自留,非本站信息,注意鉴别